9月6日-8日,第五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绿茶加工竞赛贵州选拔赛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贵茶培训中心圆满落幕。此次贵州选拔赛由贵州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指导中心支持举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主办,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承办,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莅临现场了解竞赛情况。本次选拔赛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近50名制茶能手同台竞技,竞赛主要围绕绿茶加工展开竞赛,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现场技能操作两部分,分别占15%和85%。理论考试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生产基础知识、茶叶基础知识、绿茶加工基础知识等,现场技能操作包括现场操作环节考核和成品茶质量考核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竞赛选手职业素养、摊放、杀青、做形(揉捻)、干燥、毛茶精制、拼配等操作规范与技术熟练度。比赛所用原料为一芽二叶茶树鲜叶,精制环节原料为参赛选手现场制作的绿毛茶,拼配环节为参赛选手提供标准样及4种规格的绿茶筛号茶进行考核。
举办此次贵州选拔竞赛活动,一是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全面展示我省茶叶加工的技艺水平;二是选拔一批优秀的茶叶加工,能够促进茶叶从业人员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茶叶品质的提升和茶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竞赛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部分都是“90后”选手。年龄最长的参赛选手是来自黎平的谢昌明,今年58岁,他与茶结缘40余年,仍然保持一腔热情积极参与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老一辈茶人的精神风采。参赛选手中有34人都是具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专业型选手,还有7名女选手,巾帼不让须眉。
“现场操作考核中,绿茶初制和精制整体水平较高,初制中杀青、做形、干燥等环节及毛茶精制等各方面,技术比较规范,动作比较娴熟,选手共展示卷曲型、扁平型、直条形绿茶的手工制茶工艺(以卷曲型绿茶居多),基本展现了贵州绿茶加工的水平和风采。但也有少部分选手出现没有充分理解比赛规程、未管理好自己工位周边的卫生等情况,造成了不必要的丢分,细节决定成败,希望后续参加国赛的选手注意相关细节问题。”本次竞赛裁判长、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侯彦双告诉记者。
本次竞赛,发现两个方面的“短板”。
一是理论考试成绩不理想,近半数参赛选手理论考试不过关,反映出我省茶叶加工从业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专家强调,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15%,对综合成绩影响较大,参赛选手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深化。
二是在精制拼配技术上,仅有20%左右的参赛选手能够较熟练掌握拼配技术,能够对照标准样拼配出比例正确或接近的拼配样。可以看出我省参赛选手在拼配技术上严重短板。精制筛号茶拼配技术熟练度占现场操作环节考核评分的30%,是近年来全国加工竞赛的关键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