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职场混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生选择。职场就是竞技场,不一定像战场一样惨烈,但一定不是个可以躺平的地方。既然不能躺平,那么努力就是标配," 努力 " 更不是自我感动,而是脚踏实地更有成果。
作者:棠雪
编辑:Emma
来源:智联招聘 ( ID:zhaopin-com )
在职 Q 社区,看到一则网友的吐槽帖:
" 我是从事市场运营工作的,入职公司一年多了,对工作勤恳努力,每月累计加班百余小时已是常态,如此这般卖命,可领导还是不满意,完全看不到我的付出,真的要崩溃了。"
字里行间都透着满满的疲惫和无奈,到底是领导选择性失明,还是自己做得还不够?这是需要客观且理性去分析和判断的。
像这位网友的情况,在职场上也比较普遍。有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一直得不到领导的认可,难免就会心生委屈和怨怼。
殊不知,有时候我们是掉入了自以为 " 努力 " 的陷阱,过度去强调努力的过程,刻意去回避产生的结果,还习惯性地给自己找合理化解释,实际上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谎言。
1
" 已经很努力 " 是表,
" 做得还不够 " 是里
前两天,同事周周过来找我诉苦,说领导总是针对自己,工作很是郁闷,想让我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给些建议。
问及原因才知道,原来他们部门有重要客户到访,领导想要提高业绩,要求他尽快拿出一份新产品推广策划书。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接到任务当天,他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没想到策划书却被领导反复退回了三次,感觉领导有些吹毛求疵。
毕竟项目存在特殊情况,难道就不能放宽验收标准吗?从试图解释,到极力争辩,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最后依然无果,他心里怄气到要窒息。
表面上看,他确实 " 已经很努力 " 了,但结果却没有达到领导要求的标准,这就说明工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在领导眼里,实际上就是 " 做得还不够 ",一次又一次地退回,其实是在给机会去修补。
这个时候不需要去找理由强辩,要做的就是一倍努力不够,就两倍、三倍往上叠加,直至拿出让领导满意的结果。
2
流于表面的努力,
不过是一场 " 自我感动 "
小林是我们公司的业务经理,入职已经三年多了,销售业绩一直不温不火。他着急业绩上突破,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发展遇到瓶颈。
无奈只好考虑转型,碰巧赶上公司正在组织客户经理的内部竞聘,他想着从对外业务转到对内服务,工作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为了营造努力上进的人设,报名次日,他就早起在朋友圈打卡晒书籍,晚上加班熬到最后一个离开公司,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
本以为可以胜券在握,至少印象分不错。谁知道在竞聘当天,他却频频 " 掉链子 ",不但 PPT 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在提问考核环节,专业知识也是一问三不知,场面很是尴尬。
小林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努力姿态。一是做给别人看,让人找不到话柄,至少形式上是认真对待了,结果并不受控;二是做给自己看,目的是求个心安理得不自责。
我们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流于表面的努力,不过是人浮于事的体现,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急功近利。所谓的努力也不过是一场 " 自我感动 ",毫无意义可言。
3
聪明的职场人,从不拿 " 努力 " 来说事
1、选对赛道,将专业做到极致
职场瞬息万变,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是 " 新木桶理论 "。
主要是指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长板,并把长板发挥到极致,便能在职场有立足之地,亦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这里所谓的长板,通俗地说就是个人优势,指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只有找准自己的优势,选对赛道,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将专业做到极致、做出成果,这样的努力更容易被外界看见。
因为在职场上,衡量你价值的是从来都不是努力,而是最终的工作产出。
2、明确目标,用 " 元素思维 " 看本质
作家帅健翔老师曾分享过,他去新东方面试的故事。
在看到招聘信息时,离面试开始时间只有 28 天,而且他并非是 985、211 的毕业生,在学历上也没有先天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