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渝北区旭硕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正在培训学员(资料图片)。 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4月27日,江津华能珞璜电厂,碳排放管理员正在设备前记录相关数据(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AI训练师、碳排放管理员、陪诊师、在线学习服务师……这些新职业,你听说过吗?有能力、有兴趣加入吗?
近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下称“职业大典”)出炉,与2022版相比,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如今,纳入职业大典的职业数达到1639个。
“净增新职业,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和从业者的成长空间,还透露出两大信号:一是产业升级新趋势,二是未来就业新动向。”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教授林勇解读认为,从净增的158个新职业看,呈现出“新”意十足、含“绿”量高、更“专”更细化等特点,堪称未来就业创业的指导手册。
“新”意十足
职业大典是由人社部、国家统计局等部委根据《劳动法》,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机构、高校及部分企业的专家联合编制,并经审议颁布。它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各行业工作性质、技术特点的异同,全面、客观反映社会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变化趋势,可谓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这意味着,新职业的产生,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相呼应。
一个新职业是否入选国家的职业大典,要从多个维度来综合考量。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刘俊振解释,比如“独立性”,这意味着职业是否足够新;再如“稳定性”,表征是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还有“群体性”,反映出从业人员的规模大小,以及能否拉动就业。
这次净增的158个新职业,涉及制造工程、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以上几个维度都具备。林勇认为,这代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对社会带来的新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两江观察梳理发现,新版职业大典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这跟近年来数字经济大潮风起云涌的新趋势相吻合,可谓“新”意十足。
例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员、运维人员等纳入新版职业大典。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22年增长10倍,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据IFR统计数据测算,2022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美元,2024年有望超110亿美元,增长态势明显。
与之相应,对掌握相关技术的用工需求大增,甚至成为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
又如“智慧城市”。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无人经济、共享生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炙手可热。由此,陪诊师、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纳入新版职业大典,为就业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这批新职业从业者在重庆大有可为、前景广阔。”林勇分析认为,重庆正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对相关领域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就业者需求量很大,施展才能的舞台很大。
含“绿”量高
本次新增的158个新职业,含“绿”量很高。新版职业大典共标注了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林勇认为,这是我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为实现“双碳”目标催生的新赛道。
新版职业大典中,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煤提质工等新职业首次纳入。
以碳排放管理员为例,其职责为:对企事业单位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也称为“碳管家”。在电力、水泥、钢铁、造纸、化工、石化、有色金属、航空等控制排放行业里,“碳管家”供不应求。随着我国“双碳”时间表的推进,其就业形势将呈明显的“微笑曲线”。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也入选了新版职业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