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以快递、外卖、直播电商等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如何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成为基层党建的一项新课题。
今年以来,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注重探索区域统筹机制,集合多方力量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依托山6创意园区“蜂云·聚合e站”,创新“党委+专委”纵横协同、“区域+兜底”点面结合及“志愿+积分”闭环管理等“多元聚新”实践,将党的领导向新就业群体延伸、服务资源向新就业群体倾斜、基层社会治理向新就业群体融合,破解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覆盖、服务、融合难题,为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建设赋能助力。
“党委+专委”纵横协同破解“谁负责、怎么建”的难题
文化东路街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综合党委、行业专委,畅通“335”运行机制,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组织力。一方面,街道充分发挥综合党委核心引领、牵头抓总作用,对新就业群体党建整体工作引方向、把大局、谋思路,上接街道党工委,下联行业型党建专委会,通盘制定全域发展规划,不断拓展党建覆盖面。另一方面,按照新就业群体行业分类,成立快递、外卖、直播电商、线上教育、电子信息、网约车等6个行业党建专门工作委员会,每个专门委员会由行业内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凝聚行业共识,共商协作发展。目前,山6创意园区已成立直播电商行业党建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席、联建、联动“3联”工作机制,培育形成党建指导员、行业联络员、共建服务员3大组团力量,最终实现党员加入聚合党小组、到聚合e站报到、转接组织关系、群体积极申请入党、发展积极分子5个孵化目标。
“区域+兜底”点面结合破解“谁服务、力量弱”的难题
文化东路街道强化新就业群体服务保障,打出“搭平台、送服务、享红利”组合拳,全力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凝聚力。
街道打造“区域性”新业态服务综合体,盘活辖区优势资源,聚焦铸魂、塑形、赋能等功能,建设和平路39号区域化党建引领中心、山6创意园区新就业群体成长教育中心、明湖国际信创产业园区“暖新相育”子女托管中心、国曜律师事务所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中心四个区域性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创新设立“工委+专委”沉浸式展览馆、蜂学院、共享咖啡厅等教育实践平台,以及新就业劳动者法律咨询站、新就业群体劳动调解室等维权帮扶平台,开展红色教育、技能培训、暑期托管等成长成才活动26场,先后协调解决外卖小哥、主播等平台纠纷问题13件,倾力破解56名园区职工子女暑期无人看管的难题,受到园区和新就业群体一致好评。
同时,街道开展“兜底式”暖心关爱服务。整合街社党群服务中心(站)、网格E站、银行网点、大型商超等场所资源,打造15处“泉新泉驿”站点服务阵地,提供免费茶水、手机充电、避暑躲雨等基础服务及健康体检、车辆维修、食品加热等个性化服务。联合爱心企业开展“暖新行动”,向新就业群体赠送包括医用口罩、消毒酒精等在内的“健康八件套”200余份,将暖心服务送到新就业群体心坎里。
“志愿+积分”闭环管理破解“谁赋能、作用发挥”的难题
立足新就业群体需求点,文化东路街道拓宽志愿服务、双向激励有效路径,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合力。一方面,激发“邻里帮”志愿服务效能,依托街道“党建+邻里帮”志愿服务项目化推广中心,针对新就业群体线下走家串巷、时间分散,线上发声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强等不同特点,设立“我是兼职网格员”“蜂清气正我参与”等6大类16项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新就业群体争当“国家政策宣传员”“风险隐患预警员”“社区防控守护员”“服务群众代办员”“文明实践引导员”,挖掘拾金不昧网约车司机、“暖心维修帮帮李”等先进人物、事迹7个,推动新就业群体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健全“双向激励”积分管理机制,强化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促治理措施,结合行业特点,从积分设置、积分运用两方面细化细则,探索“积分+学分”“贡献分、扣除分”等办法。根据积分排名,红线以上者享有课程优选权、流量帮带权、评先评优权、重点培养权等,红线以下者将采取相应约束措施,既能激励又能制约,促进良性循环,助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李冬阳通讯员牛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