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二、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就业模式的变化;
四、新就业模式的概念、特征与发展状况;
五、结论与讨论。
一、背景介绍
报告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长期、中期以及短期三个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我国就业趋势的基本理解。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而言,长期看我国已于2005年前后越过“刘易斯第一拐点”,进入“刘易斯区间”,即劳动力供给状态由充裕转变为有限阶段。在2035年左右达到“刘易斯第二拐点”,届时劳动力将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完成。随着人口结构转变,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总量减少。另一方面,疫情中的居家隔离令和封城措施限制了人员流动,在短期内减少了劳动力供给。
从需求角度讲,首先从长期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稳就业”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技术进步通过重塑生产组织过程,对劳动力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并且2022年以来我国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也进而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其次从中期角度看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序幕,政府开始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同样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最后就短期而言,一方面中美贸易战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损失,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带来了极大冲击。
二、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新冠疫情给我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方方面面。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第一,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措施使得返乡劳动力无法及时返城复工,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第二,居家隔离令限制了线下工作的开展,使得线下劳动力供给减少、线上和平台劳动力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给劳动力需求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第一,疫情期间企业一方面因融资状况恶化,部分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用工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因疫情隔离措施,工作场所人员密集企业的用工需求减少。第二,疫情期间居民消费需求受到约束,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第三,线上工作和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使得线上和平台用工需求增加。
新冠疫情冲击下,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负6.8%,全年增长2.2%。经济下行也导致就业形势发生变化,2022年2月中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创2022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6.2%。在2022年一季度,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失业人口增加,按照调查失业率同比上升约一个点计算,新增了400万人左右;第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增加,城镇就业人口下降6%,大约2640万就业者退出劳动市场;第三,受此影响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7568万人处于休假未上班状态。
此外从长期来看,我国就业趋势的波动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22年2月达到最高值(6.2%)。从整体来看,失业率长期处于平稳下降的趋势。从失业率的波动幅度来看,疫情初期失业率波动幅度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从持续时间来看,疫情对失业率的冲击持续了一年左右。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显示,从长期来看,就业市场景气回升速度快,在2022年第三、四季度回升最为明显。借助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变化、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困难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疫情造成的就业的波动加大,但对整体趋势没有影响。
对农民工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在疫情初期下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较为平稳、波动幅度较小,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年轻群体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更大、时间更长。年轻群体2022年7-8月份失业率较高,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疫情期间找工作难的状况。
总体而言,新冠疫情在短期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企业复工率降低、城镇失业率升高,短期内就业形势不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处于平稳向上趋势。这一趋势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得益于政府在疫情期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为新就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第二,得益于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总量减少。第三,得益于新就业模式的发展,新就业模式在疫情期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就业模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