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部菌 西部城事
文丨西部菌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
GDP增速之外,投资、消费、工业、房地产等分列数据,传递的信息量都不小。
西部菌更看重的是另一个数据——就业。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其中,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3%。
而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0%、5.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
285万新增就业人口,恰好差不多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就业目标(1100万)的四分之一左右。
而就在这几天,“2022应届毕业生1076万 创历史新高”的数据引发不少关注。
那么,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史上最多毕业生”到底何去何从?哪些城市将成为人才争夺的大赢家?
01
今年的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从多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到。
一是,1076万的高校毕业生,不仅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还是首次突破1000万。
去年,这一数字尚只有909万,2022年更是仅有874万。也就是说,相比2022年,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足足多出了200万。
二是,前不久,教育部专门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今年3到8月期间,全国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走进企业,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其中,还特别提到,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书记、校长,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
教育部明确给高校一把手们下达这样的就业工作任务,应该还是头一遭。
此外,有报道显示,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CIER降至0.71,而2022年疫情爆发后,当年二季度的就业景气指数尚有0.79。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是2022年疫情暴发以来的就业形势新低点。
上述信息和国统局给出的失业率数据,形成了一种呼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目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这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其实更高了。
而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刚好踩线达标。不过,3月份的失业率已经升到5.8%。
考虑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一般在二三季度集中释放,后续的失业率不排除继续上升。
02
相较于整体的失业率数据,16-24岁群体,也即青年人口的失业率,更能直接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一季度,这个数据是16%。而1-2月尚只有15.3%。它们均远高出平均失业率。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它也比整体的失业率高出了0.5个百分单。
这个数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城市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从主要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就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他们的就业选择也主要是一二线城市。
但今年的特殊情况是,受疫情影响,很多城市的“暂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选择困难。
尤为显著的变化是,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包括常住人口两千万、千万城市,都出现了“暂停”模式。这与2022年、2022年有明显不同。而且可以很直接看到,城市“暂停”的门槛似乎变得更低了。
这一变化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还待观察。但不确定性,无疑是大大增强了。
此外,还可以发现一个新情况,那就是除了个别城市出台新的人才引进政策,今年的城市“抢人大战”明显不复往年那么热闹了。
按说,随着人口总量增长的放缓,城市对于人才的争夺应该更激烈。但事实上,并没那么突出。这背后,或不无疫情影响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
同时,更多的地方在出台稳就业政策。
除了疫情,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那就是随着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这几大行业出现新的变数,大城市的优质就业岗位,或也显得更紧张了。